文_ 韩 晗

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

文_ 韩 晗

茶 座

在一次面对大学生的讲座上,一个女生告诉我,她想成为一名职业作家,希望我能给她一些建议和鼓励。我问她是学什么专业的,她说自己学的是国际贸易。

台下开始有嘘声,因为那时中国刚刚加入WTO,国际贸易是很好的专业,很多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和一些大公司签约,可谓是供不应求。一般都是学中文、哲学的学生转系去学国际贸易,居然还有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愿意做职业作家?

既然要我给建议,我就很坦然地告诉她:“你想做一名作家,这很好,但请不要把写作当职业,否则你会很痛苦,甚至穷困。”

“怎么会?”这个女孩子质疑道,“那么多作家都拿着很高的稿酬。”

“全国的作家有很多,多到你想象不到,那些网络写手,也可以说是作家,但是单靠写作就过上好日子的有几个人?”

台下鸦雀无声。

讲座结束之后,我在台下与这位女生闲聊。我告诉她,国外知名的作家,很多都是律师、企业家、医生、编辑、大学教授、工程师,而中国知名的作家,也大多是教授、官员、记者、编辑。

“韩老师,您是不是太‘势利’了?”这个女孩子有股执拗劲儿,“如果我愿意固守清贫,或者说我家里很有钱,愿意让我写一辈子呢?”

“那你恐怕没有东西可写。”我只好实话实说,“创作的源泉是生活,为了写作而写作,你只能陷入恶性循环。”

看她有些困惑,我只好建议她读一读文学史,特别是野史。如果海明威不是水手,他可能写出《老人与海》吗?卡夫卡的律师生涯,让他的小说在法律、人性的描写上独树一帜。而余秋雨正是因为戏剧学教授的身份,才可以在散文中旁征博引,将戏剧理论与写作理论相结合,创作出有悬念的散文。

这个女生沉默了,周围旁听我们对话的人,也都沉默了。

“写作是一个虚构的过程,哪怕你写的是散文。”我进一步补充,“但这种虚构是来自生活的,你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写作者,那么你的生活会很贫乏,你的写作也是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”

她拿出自己的笔记本,让我给她写一句赠言。我想了想,写下这么几个字:“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。”

评 刊评 刊

看了“亲爱的小孩”,就想起那些年我挨过的打。那时候,父母工作忙,压力大,也没有什么科学的育儿观,对我的管教办法只有一个字:打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拆了手风琴,妈妈什么都没说,拎起我一顿猛揍。现在父母帮我带女儿,有一回说起那次挨打,妈妈也奇怪 :“要是现在,小孩子拆了手风琴,说明孩子有探索精神,干吗要打呢?”但每当妈妈对我不满意,总会来上一句:“知道你现在为啥不够好吗?那是因为后来我打你打得少了!”她不知道,我成年之后所有的不自信,都源于那些年被打击的自尊和被忽视的小情绪。(特别报道“亲爱的小孩”)

—大雨小雨哗啦啦

充斥我们的电脑和手机的,都是各种美图或搞笑图,要么比生活美,要么解构生活的沉重,而马宏杰是在呈现真实的生活,不美化,不虚构,一跟拍就是几年,甚至几十年,让人在照片中感受时间的力量,看到时代的演变。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纪实摄影师,记录我们生活的时代。(《我的镜头从不说谎—专访马宏杰》)

—霉兔咻

很早之前就知道另维—NBA美女主播、作家、留学生……总之,就是我眼里的“人生赢家”。在她诚意满满的专栏中,我看到了一个勤奋、纠结、善于思考人生的姑娘。更没想到的是,《社区学院》让我看到一个曾经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另维,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—“既然凤毛麟角存在,为什么不能是我呢?”(《社区学院》)

—怀雨憨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