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日上东方山,我以“黄石首届读书节”组委会工作人员的身份拜见正慈方丈,邀请他下山作“读书与生活”主题报告。谈妥公事,我顺便向方丈索取墨宝。方丈赐我横幅,上书四个大字:惟善为宝。

我不懂书法,对佛教也知之甚微,可从方丈那慈善的面容和天真的微笑中,我对条幅的意思略有领悟:只把善良当作真正的宝贝。

日后,在几个文友的家中或办公室里,我又见到了同样的条幅,它们同样出自正慈方丈之手。于是乎,这四个字在我心目中便日见清晰日益加重其分量。

我一直在想,正慈为出家人,慈眉善目,心中有佛,按照佛的旨意乐善好施,并把善的种子撒向众人的心田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。而我们这些尘世中的人,虽不一定信佛,但无论为官为民,经商做工,也都应该修身养性,努力向善的。为官者,要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,做到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;如果以权谋私,贪污腐化,那就是弃善从恶,害人作孽了。经商者,不论资本大小,要做到货真价实,童叟无欺;倘若缺斤少两,羼水使假,则其黑心就与其所售黑货同样分文不值。一句话,活在世上的人,都不能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,而要多行善事,广结善缘,尽自己的力量和本分为他人着想,为社会添砖加瓦。

记得小时候,有的父母爱用“马善被人骑,人善被人欺”来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。在如此这般思想的熏陶下,孩子在外面受了点委曲,或者吃了点亏,往往会以牙还牙,以眼还眼,长此以往,心就慢慢变硬起来变狠起来了。人虽在成长成熟,而心却离“善”越来越远了。而高明的家长则用“吃亏是福”的道理循循诱导孩子,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背“恶”向“善”,长大后能够善待亲人,善待他人,善待社会。

由此,我想到一个故事。其大意是:绘画大师甲善画佛,所画佛像惟妙惟肖,千金难求。自从与某乙结怨后,甲胸中充满了怨恨,日里夜里头脑中想都是与乙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,作画时脑中总浮现乙的形象,天长日久,其画笔之下的佛不再像佛,而完完全全是乙的丑陋之态了。从此,其画无人问津,其友敬而远之。你看,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就这样被自我心中的“恶”毁灭了。

近来翻书,读到《国语·楚语(下)》记载的一个发生在楚昭王时期的一次外交对话。

其大意为: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晋国,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的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?王孙圉答道:“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”意思是说,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,只是把善人(有才有德之人)——如观射父、倚相等这样的大臣看作国之大宝。

我想,这应该就是“惟善为宝”的出处所在吧。掩卷深思,我恍然大悟:正慈方丈的题字定有深意在其中。他一定是想借此给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们提个醒:德才兼备之人才,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真正的国宝。然而,当时的我根本就没有悟到这一层意思。

END

作者简介

杜应华,湖北省黄石市人,原籍湖北荆州松滋市刘家场镇。有小小说、诗歌、杂文、散文、随笔共300余篇(首)发表于纸质报刊。在《儒林文院》、《都市作家》、《东方乐读》、《荆楚作家网》、《三行情书诗刊》、《小草园地》、《望安山文学》、《官扬微小说》、《首都文学》、《上海诗歌》等网刊上发表作品80余篇(首)。